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

啊,这科已经过了,分数竟然比近代史纲要高,我了个去,出乎我的意料。

一、总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者简要地说,它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主要分为三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 理论来源 代表人物 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中介
科学社会主义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核心地位——结论

自然科学前提(间接理论来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 马克思主义的 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
  • 马克思主义 活的灵魂:实事求是
  • 马克思主义的 根本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 人民性:人民至上 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 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 实践性为基础
  • 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 无产阶级立场(政治立场)
  • 科学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为什么产生了马克思主义

客观条件:工业革命的深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导致其内部矛盾的尖锐化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公开问世的标志:1848 年 2 月(19 世纪 40 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工人遭受过度的剥削,社会两极分化严重,资本主义内部矛盾进一步加深。

二、绪论

哈哈哈,这类题目占比较多,但大都有规律,尤其是辨析,例如 xx 与 xx 的关系,有一些模板参考。

★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关系
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且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
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靠科学性来保证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 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的 最高理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对于最高理想来说,是近期的具体理想,即全国各族人民的 共同理想

简答: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 共同理想 之间的关系:
两者之间即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 辩证统一 的关系:
①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 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 根本方向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方法
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 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
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1)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
(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 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 出发。
(3)在中国现阶段,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难题。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 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实践。
  • 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 认识工具
  • 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 行动指南
  •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 科学真理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考这个世界是什么

哲学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 整个世界 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

  • 物质和意识的本原问题。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这种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第一方面)。
  •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种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第二方面)。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 的关系问题。”
(1)存在和思维 究竟谁是 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的标准。
(2)存在和思维 有没有 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的标准。

哲学的其它问题?

  1. 世界如何存在

    •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事物都是 彼此孤立 的,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2. 世界统一性问题

    • 一元论:本原只有一个 统一
    • 二元论:本原不只有一个 不统一

哲学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有四个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绝对精神

这里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指一元论。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认识是螺旋式上升、曲折前进的。

物质与意识

物质的本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客观实在性)。

★ 物质的存在形态
运动 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 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绝对性和相对性。
时间具有 一维性(持续的、顺序的),不可逆;空间具有 三维性(广延性、伸张性)。

★ 意识的本质
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人脑是意识的物质
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是社会的产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③物质决定意识
④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⑤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 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前提
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运动是物质的 根本属性存在方式,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简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原因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① 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②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③ 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 事物的变化发展: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事物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2)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也正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 先进的、富有创造力 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以旧事物为基础,为母体;符合人民利益,得到拥护。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内容与形式:从 构成要素 和 表现方式 上反映事物的一对基本范畴
本质与现象:揭示事物 内在联系 和 外在表现 的一对范畴
原因与结果: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
必然与偶然:揭示事物 产生、发展和衰亡过程中 的 不同趋势 的一对范畴
现实与可能:反映事物的 过去、现在和将来 关系的一对范畴

★ 简述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对内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
内容与形式两者之间辩证统一,相互联系

★ 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本质决定现象
现象表现本质
本质与现象两者之间辩证统一,相互联系

  •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 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 唯物辩证法 与 形而上学 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 对立统一规律——内因和外因
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 第一位 的原因。
外因:外部矛盾,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 第二位 的原因。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的作用无论多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意义: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共性、一般):始终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特殊性(个性、个别):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普遍性 存在于 特殊性 之中,通过 特殊性 表现出来;普遍性由 特殊性 组成。
矛盾的普道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不平衡性
不同矛盾
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同一矛盾
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地位
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 主次矛盾关系原理:主次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
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两者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

★ 对立统一规律——“两点论”和“重点论”
坚持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地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地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次要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统一: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

★ 量变质变规律——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中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 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 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否则会欲速则不达,得到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

★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旧唯物主义区别开来
认识的过程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这是辩证唯物论的 反映论的能动性 的突出表现,也是区别于机械唯物论反映论的 根本标志
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思维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
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实践的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是 实践

  • 旧唯物主义:直观性,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去理解世界,忽视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
  • 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人的主体性、能动性,把意识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它当然也不可能坚持实践的观点。

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科学文化实践

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认识关系: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只有在主体和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发生,而能使主体和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认识的两次飞跃
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把理论用于实践)

★ 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每个时代的个人的每一次具体的认识,由于 受主客观条件 的限制,都是有限的
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
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个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中,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

真理与价值

★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 客观事物 及其 规律 的 正确反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一个过程。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 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 的过程。

★ 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
逻辑证明:是指运用已知的正确概念和判断,通过一定的推理,从理论上确定另一个判断的正确性的逻辑方法;
实践检验是通过实际去验证结果的正确与否;
逻辑证明对实践检验起到帮助作用;
实践检验是逻辑证明的终极环节;
两者互相补充,辩证统一;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否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
承认逻辑证明的作用,并不是说逻辑证明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更不能用逻辑证明代替实践标准。

★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
价值表示客体具有对人有用或对主体有意义的属性;
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
价值必须以真理为前提;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认识世界: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探索和掌握真理;
改造世界:人类按照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和生活方式;
二者关系:
1.正确 认识世界 是有效 改造世界 的必要前提;
2.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地深化、拓展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 理论与实践 必须相结合;

★ 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统一的(三原则一标准)
思想路线,是指一个阶级及其政党作为指导思想并用以支配行动的认识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 一切从实际出发 的原则;
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 理论联系实际 的原则;
“实事求是” 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
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生产方式 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原始社会: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 根本标志;
奴隶社会: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 存在和发展 的基础;
封建社会:形成人类一切 社会关系 的基础;
资本主义社会: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 社会制度 的更替;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 产物,并 反作用 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 辩证统一 的。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的根本标准。

★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 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 反映

★ 生产力和生产力系统
生产力是人类在 生产实践中 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 力量
① 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② 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分工协作、经济管理等
③ 渗透性因素,主要指 自然科学
④ 准备性因素,主要指 教育

★ 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体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经济关系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统一;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 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简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的矛盾(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所以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起着主导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直接动力物质利益的对立 是阶级斗争的根源。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

社会革命和改革的实质和作用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 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 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 是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

★ 中国的改革是和 发展、稳定相统一 的过程
稳定是前提
改革是动力
发展是关键(也是目的)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属性 是指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社会属性 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与人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

人性和人的本质
劳动是人的本质 —— 一般本质。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和特征,是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阶级性的 —— 具体本质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 具体本质

两种历史观在 历史创造者问题上 的对立
①两种历史观: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的对立
②历史创造者:群众史观英雄史观 的对立
③错在哪: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 英雄史观。这种历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 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 创造历史。
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人民群众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 决定作用
社会变革 的决定力量
物质财富 的创造者
精神财富 的创造者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1.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一切为了群众”【 1604单选】
2.群众路线 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的 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
4.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不断取得胜利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法宝。
5.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6.党的 根本宗旨 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存在差别。有的人作用大些,可称为“历史人物”;有的人作用小些,可称为“普通个人”。
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够提出社会发展的先进思想和主张;(周恩来)
某些占统治地位的 剥削阶级代表人物,他们的一些主张和改革措施,也对社会发展起某些 促进和推动 作用;(李鸿章)
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理论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等的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钱学森)

★ 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1 历史分析:必须 深入了解 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
2 必须对他们做 阶级分析
3 用必然性与偶然性 辩证统一 的观点来分析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
4 对他们的历史作用要做 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重点是商品、价值、价格以及劳动。

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 存在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决定性的条件)。
最初的商品经济,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 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 自然属性
凝结在商品中的 无差别一般人类劳动 ,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 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 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 价值

★ 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木匠的劳动生产出木器)
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 社会属性
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以及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量 是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 劳动时间 来计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在 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下制造某种 使用价值 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 生产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商品价值量 简单劳动复杂劳动 的关系
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
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 简单劳动 为尺度。

★ 货币及货币职能: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最基本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其它职能: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 基本经济规律
价值规律就是商品按照由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的 价值进行交换 的规律。
作用:
调节 社会资源的配置
促进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引起和促进 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社会劳动 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 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 本质及发展过程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 商品生产者 的命运。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建立和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支配地位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掠夺货币财富),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原因
普通货币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起着媒介的作用,不会发生价值的增殖
资本的货币 :先用货币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然后再将商品卖出,换回更多的货币,实现了价值的 增殖(剩余价值m )。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 创造 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普通商品不会创造新的价值,而劳动力商品会创造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劳动过程价值增殖过程 的统一。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含义及本质
资本主义所有制: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的一种 私有制形式
本质: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雇佣劳动赖以存在的基础,是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 剥削与被剥削 关系的体现。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根据这两部分 资本剩余价值生产 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它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 剥削实质
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 剩余价值率( *m' = m/v* )
剩余价值率就是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的比率或者 剩余劳动时间 比上 必要劳动时间

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可以通过两条途径:
一是提高剩余价值率,即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二是增加可变资本总量,以雇用更多工人,扩大剥削范围。

★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剩余价值规律 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绝对剩余价值: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个别企业工人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作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为条件的。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因此,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从数量:剩余价值=利润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利润率=剩余价值/预付总资本
所以:剩余价值率大于利润率

★ 平均利润的形成和本质
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 = 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 ÷ 社会预付总资本;
全社会额度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
平均利润进一步 掩盖了资本主义 剥削关系。

相关利润概念区分
商业资本: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
商业利润: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
借贷资本:从职能资本的运动过程中暂时闲置而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 ,为获取利息而借贷出去时 ,就转化为借贷资本。
利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 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 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资本主义 简单再生产 和资本主义 扩大再生产 实质
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 资本积累的必然性:
追求剩余价值(利益动力)
竞争(外界压力)

★ 资本积累的后果:
资本 有机构成 的提高;
相对过剩人口 的形成;
严重的 贫富两极分化

资本有机构成:
1.由生产的 技术水平 所决定的 生产资料劳动力 之间的比例,叫作资本的 技术构成
2.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作资本的 价值构成
3.由资本的 技术构成 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作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 :v来表示,其中 c 为不变资本,v为可变资本。

★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两个因素
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反之,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
生产资本的构成: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 固定资本 和 流动资本 两个部分。

社会总产品
社会在一定时期所生产的 全部物质资料总和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它包括社会总产品的 价值补偿 ** 和 物质补偿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实质: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根源: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 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 什么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它的本质是什么?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对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看法和见解,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的,因此本质上是 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的思想体系。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产生的原因

为了获得高额利润
形成对竞争的限制
为了避免两败俱伤

垄断和竞争的区别

不同角度 自由竞争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
竞争目的 主要是为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超额利润,不断扩大资本的积累 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
竞争手段 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如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 除了采取各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的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激烈
竞争范围 主要是在经济领域 ,而且主要是在国内市场 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不仅经济领域的竞争多种多样 ,而且还扩大到经济领域以外进行竞争
特征 / 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

  • 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 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
  • 来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 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 来实现的
垄断高价是指垄断资本在出售自己产品时规定的超过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
垄断低价是指垄断资本在购买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其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

★ 垄断利润的来源
加强对 其他国家劳动人民 的剥削和掠夺从国外获取利润;
对 本国 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
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 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 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获得一些 其他企业 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

垄断不会消灭竞争的原因
首先,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 基本条件和核心机制,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
其次,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着垄断组织,但也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经济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使是已形成垄断的部门,也绝大部分是几个垄断企业并存,它们之间本质上依然是相互竞争的关系。

垄断来自于竞争,但没有消除竞争,因为经济条件、维持条件(竞争)、生产条件(复杂多样)都没有改变。

垄断组织形式

卡特尔,即通过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的一些大型垄断企业之间较稳定的垄断协议形成的、在生产或流通的某个或某些环节实行垄断的组织形式。
辛迪加,即把一些在法律上和生产上还是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统一起来,进行垄断经营的组织形式。
托拉斯,即垄断了某种商品生产和经营全过程的独立的大型垄断企业。
康采恩,即由一两个特大型垄断企业为核心,联合了各方面各领域一大批企业所形成的超大型垄断集团。
20世纪后半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生产社会化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形成了新的垄断组织形式和垄断资本国经济组织的载体——跨国公司。

★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两统治:垄断 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金融资本金融寡头 的统治。
两瓜分:瓜分世界 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
一输出: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资本输出:垄断阶段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过剩资本”的出现,是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构成: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原因:垄断资本通过制定垄断价格获得 高额垄断利润,收入分配和财产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阶级矛盾不断尖锐化,而这势必引起社会的不安定,进而危及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稳固。
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 维护和巩固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借助国家政权的力量直接参与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五种

  1. 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
  2. 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3. 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4. 宏观调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
  5. 微观规制: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

★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 调控方式与手段
直接调节、控制和介入
间接调节与控制: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
四大市场: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外汇市场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宏观经济调控 的主要政策
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把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进行分配,从而对生产资源的使用、个人收入的分配以及整个宏观经济运行都有巨大的影响。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
货币政策:货币币值的稳定,是市场经济正常发展运行的必要条件。
一是对利率的调节,二是对货币流通量的调节

如何利用利率来实现对宏观经济的调节
调节过程:在经济过热时,适当提高利率,给经济降温。
相反,在需要刺激经济发展、走出萧条与不景气阴影的时候,则适当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与消费。这就是逆经济方向的货币政策调节。

★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调控货币量方面的三大手段或三个法宝

  1. 公开市场业务
  2. 最低准备金率政策
  3. 再贴现率政策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与作用
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 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维护 垄断资产阶级 的 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借助 国家政权 的力量 直接参与和干预 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积极作用:社会生产力发展;突破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加快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消极作用: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的基本形式
商品资本的输出
借贷资本输出
生产资本输出
当代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更多地采取比较缓和和隐蔽的手法,打着所谓 援助 的旗号实现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控制。

★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原因、内容
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某一国家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 资源配置 的 国际化。
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自由程度大大提高);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
内容: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企业 生产经营 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

★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经济全球化推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发展。
经济全球化促进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在扩大
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爆发全球性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加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 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原因:
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
生产关系调整:工人斗争、 政府干预
上层建筑变化:经济基础的要求
实质:
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与完善,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进行的(经济基础仍然是私人占有制)
当代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某些 社会改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胎胞里孕育和生长着的“新的社会因素”)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经济发展“失调”
政治体制“失灵”
社会融合机制“失效”
原因和根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1. 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2. 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3. 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 局限性

  1.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分化
  3. 资本家阶级支配和控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和运行,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 长期的历史过程,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
马克思指出:“ 发展社会劳动的生产力,是资本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资本正是以此不自觉地创造着一种更高级的生产形式的物质条件。 ”

五、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864 年 ,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 应运而生。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灵魂。在马克思指导下,第一国际大力支援各国的工人运动,支持反封建的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影响日益扩大。

1871 年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是第一国际精神的产儿,是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这场革命是在法国同普鲁士之间发生战争、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激化的情况下爆发的。

★ 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最广泛: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最彻底: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最深刻: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从根本上推翻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此后,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登上历史舞台,引领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
**苏维埃俄国(列宁、斯大林)**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 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内获得胜利。
1921 年春,苏维埃俄国击退了外国武装干涉,平息了国内叛乱,开始了和平建设时期,实行新经济政策。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先后有一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
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形式(即基本形式):暴力革命
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社会主义社会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的根本和首要的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1. 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反对任何错误倾向;
  2. 要善于把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 本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大问题;
  3. 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中进一步 丰富和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1. 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
  2. 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
  3. 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原因

  • 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其成长过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
  • 对基本矛盾的认识及其矛盾的运动发展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 世界经济政治形势 错综复杂的发展变化;

★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1.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产生的条件: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2.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3.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 实现共产主义 而奋斗的党。
  4.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 人民群众谋利益 的党。
  5.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 民主集中制 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 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
  • 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的消失
  •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
  • 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
    彻底消灭阶级,只能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

★ 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表现

  • 摆脱了封建的、保守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摒弃了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思想意识。
  • 树立了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 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 自觉劳动、遵守纪律,团结互助,诚实友爱,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

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是 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它与共产主义社会具有根本性质上的一致性。广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包含 社会主义社会 和 共产主义社会。

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 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 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找到现实的阶级力量,这就是现代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
  • 无产阶级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是完全一致的
    (1)共产主义事业是崇高理想与科学理想的统一。
    (2)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

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
  • 高级阶段是建立在低级阶段基础上的,没有低级阶段的发展,也不会有高级阶段的到来
  •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在当代世界为共产主义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
共同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正确认识和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首先,从时间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终理想与阶段性理想的关系。
其次,从层次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
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 实现共产主义,这也是我们党的最高行动纲领。
最后,从范围来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也是 全人类理想全体中国人民理想 的关系。

★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 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 奋斗目标
  • 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 坚实基础
  •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和统一

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习近平指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
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指出:“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十分紧要,不仅要树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一辈子都能坚持为之奋斗。”
当代青年要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勇做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本站由 江湖浪子 使用 Stellar 1.29.1 主题创建。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